約翰·梅德里奇

約翰·梅德里奇

約翰·格奧爾格·安東·梅德里奇,又名加盧斯-梅德里奇(Johann Georg Anton Mederitsch),1752年12月27日在維也納受洗,1835年12月18日在利沃夫逝世,是一位奧地利作曲家、指揮家和教師。

生平

梅德里奇是低音提琴手加盧斯·安東·梅德里奇(1710-1775)的兒子,他來自哥岑多夫。他的老師是格奧爾格·克里斯托夫·瓦根塞爾(Georg Christoph Wagenseil)。從1781年起,他擔任奧洛穆茨、維也納和奧芬(布達佩斯)的劇院指揮。

大約在1800年,他為弗朗茨·格里爾帕策(Franz Grillparzer)教授鋼琴。 1811年,他移居利沃夫。從1825年起,他與W·A·莫札特的小兒子成為朋友,並教授他對位法。他也將自己的遺產遺贈給了他(現藏於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學院)。

梅德里奇創作了歌劇《巴比倫金字塔》的第一幕(第二幕由彼得·馮·溫特於1797年在自由劇院創作),以及其他七部歌唱劇。他也創作了配樂(用於莎士比亞的《馬克白》、《哈姆雷特》和《暴風雨》的演出)、奏鳴曲、鋼琴小品、四部彌撒曲、弦樂三重奏、弦樂四重奏、交響曲和協奏曲。

約翰梅德里奇 – 維基百科

彼得·馮·溫特

彼得·馮·溫特

彼得·馮·溫特(Peter von Winter,1814年改名為彼得·溫特;1754年8月28日在曼海姆受洗;1825年10月17日逝世於慕尼黑)是德國作曲家、聲樂教師和樂隊指揮。

彼得·溫特是曼海姆選帝侯宮廷準將的兒子。十歲時,他便開始在曼海姆宮廷管弦樂團演奏小提琴,並於1773年被記錄為低音提琴手。從1776年起,他以“宮廷音樂家”(Hofmusicus)的頭銜長期擔任小提琴手。同時,他也成為西奧博爾德·馬爾尚(Theobald Marchand)私人歌唱團的團長,該團演奏德國歌唱劇。

在曼海姆,溫特與弗朗茨·丹齊(Franz Danzi)(以及後來的卡爾·瑪麗亞·馮·韋伯(Carl Maria von Weber)和賈科莫·梅耶貝爾(Giacomo Meyerbeer)一樣,都是沃格勒神父(Abbé Vogler)的學生。 1778年,曼海姆宮廷管弦樂團跟隨選帝侯卡爾·西奧多遷至慕尼黑的新居,溫特也隨之遷至此地(與丹齊、坎納比奇等人一同遷至此地)。女兒瑪麗安娜·格羅瑟結婚。從安東尼奧·薩列裡。

他的主要作品是歌唱劇《中斷的祭祀節》(Das verhinderte Opferfest),該劇於1796年在維也納首演,並在整個歐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直至19世紀中葉。這部作品的最後一次演出可能是在1917年萊比錫歌劇節週。這部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也體現在他根據貝多芬的《Kind, wollen du ruhig schlafen》(WoO 75)創作的七個變奏曲中。與歌德一樣,溫特也嘗試以「偉大的英雄喜歌劇」《Das Labyrinth oder der Kampf mit den Elemente》(1798)為莫札特的《魔笛》續篇,該劇以席卡內德的歌詞為基礎。溫特也為歌德的歌唱劇《Scherz, List und Rache》(諧謔曲、列表和拉赫)創作了一段音樂背景。

溫特在廣泛的遊歷中,將他的舞台作品帶到了歐洲各地。除了許多舞台作品外,他還創作了室內樂和管弦樂作品,包括一些交響曲和獨奏協奏曲,這些作品通常都是三個樂章。 1808年,他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成員,並於1815年成為瑞典皇家音樂學院的成員。 1814年3月23日,巴伐利亞國王馬克斯·約瑟夫授予他巴伐利亞王冠功績勳章,以紀念他擔任宮廷音樂家五十週年,從而使他榮升為貴族。如今名為彼得·馮·溫特的他,作為音樂教育家,因在1825年出版了《完整的歌唱學校》而功不可沒。在他過世後,萊比錫的《音樂報告》發表了一篇長達十四頁的文章,讚揚他是當時最重要的德國作曲家之一。在魔法五人組中,彼得·馮·溫特創作了整部歌劇《迷宮》和《巴比倫金字塔》的第二幕。